金年会北盘江迎来“横竖都是第一”的新桥
金年会  新华社贵阳1月22日电(记者向定杰)北盘江,近年因桥梁跨越而声名鹊起。   2016年,滇黔两省交界处,因修建杭瑞高速而诞生的“北盘江第一桥”正式建成。其桥身全长1341.4米、主桥跨径720米、桥面距谷底垂直高度565.4米,一时赢得了“世界第一高桥”的称号。   2025年1月17日,北盘江上一座新的悬索桥成功合龙。它把长度、跨度、高度分别刷新到了2890米、1420米、625米,这就是花江峡谷大桥。   花江峡谷大桥,因选址在花江大峡谷而得名。其桥梁高度居世界第一、主桥跨径居山区桥梁跨径世界第一,被誉为“横竖都是第一”。   乘坐施工电梯,记者爬上262米高的大桥主塔眺望,只见峡谷深邃,云雾缭绕。北盘江,宛若一条丝带,蜿蜒在有“地球裂缝”之称的花江大峡谷中。   1月17日,花江峡谷大桥举行合龙仪式。新华社记者向定杰摄   记者在施工现场了解到,自2022年1月开工以来,已有2300多名工人先后参与这项“超级工程”的建设。   投资建设方贵州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韩洪举说,无论是从前期的规划设计、方案比选,到随后的桥梁施工、服务区建设,还是贯穿始终的材料选择、精细控制,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相关各方的团结协作、攻坚克难。   最高可达14级的瞬时风、超过40万立方米的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总重量逾2万吨的钢桁梁吊装……一个又一个难题的破解,饱含着建设者的心血和智慧。   “我们项目团队自主研发了大体积混凝土智能温控系统、超高混凝土泵送、轻型煅焊结构索鞍、大吨位智能缆索吊等技术,开展了超大跨径猫道抗风研究及山区峡谷风研究等,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确保大桥质量、推动行业进步。”花江峡谷大桥项目总工程师刘豪介绍。   1月17日,花江峡谷大桥配套建设的云渡服务区。新华社记者向定杰摄   开车走两个多小时盘山路才能穿越的峡谷,花江峡谷大桥建成通车后,开车只需约两分钟。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陈健蕾介绍,花江峡谷大桥是贵州六枝至安龙高速公路的关键控制性工程,这座大桥完全由国人自主设计、自主施工,并使用国产建材。   按照规划,今年下半年,花江峡谷大桥投用时,配套建设的云渡服务区、贵州北盘江流域桥梁展示中心、三叠纪地质主题展览、悬崖民宿酒店等设施也将同步建成运营。花江峡谷大桥,将打开“桥旅融合”的新实践。
金年会山东钻井工人:我们春节不“打烊”
金年会  “今天打到1300米了,这口油井还剩1700米,后天早上就能完成。除夕之前,我们还要再打两口油井;春节期间,还能再打一口!”20日傍晚,中国石化胜利石油工程公司黄河钻井40569钻井队党支部书记、平台经理李强结束巡视,一进值班室就直奔桌上的工期表,俯下身仔细查看。   “钻井工人没有节假日,一旦开钻就24小时不停歇,否则地底的淤泥可能埋住钻头,再启动就费劲了,还可能增加塌井的风险。”李强说,大家春节期间一切如常,只是年夜饭吃顿饺子。   一支“不停钻”的钻井队一年能打多少进尺?黄河钻井40569钻井队2024年在滨37北区给出的答案是10.65万米,这是中国石化成立以来钻井队年进尺的最高纪录。这支“中国石化金牌标杆基层队”,曾多次刷新中国石化不同井深钻井周期最短纪录。   李强(左)在查看施工图。新华社记者袁敏 摄   李强告诉记者,2019年以前一口井要打20多天,如今最短钻井周期已缩短至2.5天。钻井速度的提升不仅依赖“不停钻”的“石油精神”,还得益于设备的不断进步。   “走!穿戴好安全装备,我带你看看我们的‘新家伙’。”李强说。   夜幕已经降临,风声呜呜作响,盖过了不远处机器作业的声音。“旁边不远就是居民区和学校。我们弃用了轰隆隆响的柴油机,改用电力设备,还在重点区域建上隔音墙,实现降噪减排。”   “这是振动筛、这是泥浆泵……十几年前这些设备都得进口,如今全换成我们国产的了。”李强带着记者走进施工区、登上井架。一路见到的机器设备,他都如数家珍。   钻头是钻井作业的关键。“以前钻头不耐用,在高温高压的地下得频繁起钻换钻头;现在用的国产钻头,硬度和耐磨性大大提升,不用中途更换。”李强说。   黄河钻井40569钻井队在滨161-斜21井施工。(受访者供图)   再过几天,李强和员工们将在工地上度过又一个春节。“干这行21年了,只回家过了五六个春节,平时的节假日也基本都守在工地上。”李强提前给家里准备好了年货,也不忘提醒员工们安顿好家里。   24岁的见习技术员王义2023年7月参加工作。上个春节,队里给他批了5天探亲假;今年春节,他主动要求在工地值班,并提前给父母寄去了新年礼物。“虽然不能回家过年,但是坚守岗位让我很自豪。”王义笑着说。(记者袁敏)
金年会西南首例!10岁女孩植入无导线可回收心脏起搏器
金年会  新华社重庆1月15日电(记者周闻韬)近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血管科团队成功为一名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患儿植入一枚新型心脏起搏器,与传统起搏器不同,这枚起搏器不仅无导线且可回收,这是西南地区首例儿童植入无导线可回收心脏起搏器,也是目前全国植入血管最细、年龄最小的患者。   图为医务人员正在手术中。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供图   10岁女孩可可(化名)出生后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8月龄时接受室间隔缺损外科修补手术。一年多前,可可开始出现活动量下降症状,且随着时间推移症状逐渐加重。“上楼梯或走路太久,孩子就会出现胸闷心悸、全身乏力等表现。”可可母亲说。经过检查,可可被确诊为室间隔缺损外科修复术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血管科副主任吕铁伟主任医师介绍,房室传导阻滞属于心律失常的一种类型,是指心脏传导系统中,心房向心室的传导电信号的活动发生减慢或阻滞,导致心脏无法正常收缩和泵血。因此可可的心率明显低于同龄正常儿童,反复出现晕厥。“在动态心电图的检测中,我们发现这个孩子的平均心跳每分钟只有40几次,在夜间熟睡状况下,最低心跳每分钟只有36次左右。”吕铁伟说。   疾病严重影响着可可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看着可可反复出现晕厥却无能为力,可可的父母心急如焚。专家介绍,治疗可可疾病的根本解决方案是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而传统心脏起搏器包括一个起搏发生器和两条导线,需要通过切开皮肤将起搏发生器埋入胸部皮下,两条导线通过血管途径植入心腔,是一种有创的手术方式;同时起搏器平均使用寿命为7到8年,对于儿童患者需要多次更换,且更换时因起搏导线和血管粘连导致拔出困难,传统起搏器植入带来的诸多并发症,给患儿家庭带来困扰。   基于以上情况,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血管科专家团队经过反复会诊和评估,决定为患儿植入无导线可回收起搏器。   图为无导线可回收心脏起搏器植入后影像图。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供图   据了解,该新型起搏器长度仅3.8厘米,直径6.5mm,重量仅2g,通过头端1.63mm的螺旋电极旋入心肌发挥起搏作用,为儿童患者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起搏治疗带来了更大的益处。与传统起搏器相比,其优点在于仅通过微创方式经股静脉将起搏器植入右心室,无需切开皮肤及导线;此外,该起搏器电池耗尽后亦可通过微创方式回收,使用寿命为17到20年。   今年1月9日,吕铁伟带领心血管科心律失常医护团队,经过一系列精细操作,将起搏器的输送系统置于右心室,然后将起搏器置于右心室间隔靠心尖处心肌内。“经过数次测试,起搏器的各项参数良好,起搏器成功植入患儿体内。术后,患儿的心率迅速恢复正常,各项生命体征平稳、恢复良好。”吕铁伟说。
金年会新春走基层丨黄海深处渔汛来——冬日直击深远海三文鱼丰收
金年会  新华社青岛1月14日电 题:黄海深处渔汛来——冬日直击深远海三文鱼丰收   新华社记者王凯   从山东日照出发,经过14个多小时的海上颠簸后,1月12日5时40分许,记者终于抵达离岸130多海里的黄海中部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漆黑的海面上有数点亮光,那是“深蓝2号”养殖网箱及其配套用于三文鱼初加工的工船。当天,工人们要开始收获三文鱼。   “三文鱼的养殖环境要求很高,找到一片适合的区域大规模养殖十分困难。但在我们脚下海域深处有一片13万平方公里的黄海冷水团,夏季水温在10至16摄氏度,非常适合三文鱼生长。”同行的山东财金万泽丰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顾祺焕说,“深蓝2号”夏天下沉到30米以下冷水团位置,冬天再上升到水面,巧妙利用了这一大自然的“馈赠”,实现了我国在温暖海域养殖冷水鱼类的突破。   6时许,记者乘橡皮艇登上工船。这时潜水队长王立宾已经穿上潜水服、套上潜水帽、扣上潜水镜、挂上工具袋……他和队友要在收鱼前下水,把渔网在水下布置好,把鱼聚集在一定区域,方便后续工船用吸鱼泵吸鱼。收鱼过程中,他们还要按照指挥有序控制吸鱼管道进鱼口大小。   “只要天气和海况适合就要下水,平均每天都要在水下工作六七个小时。冬天水温有时只有五六摄氏度,在水里待一会嘴都僵硬了,咬不住呼吸器,脚蹼也打不动,一上来腿就抽筋。但我们的工作决定着整个收鱼是否顺利,因此再难也会克服。”王立宾说。   7时左右,记者跟随王立宾的潜水队一起坐上橡皮艇,从工船前往“深蓝2号”。   波涛汹涌的海面上,黄色的“深蓝2号”网箱巍然不动。这个高71.5米、直径70米、全潜状态设计养殖水体达9万立方米的“巨无霸”,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全潜式深海智能渔业养殖装备。搭载自动投喂系统、水下成像系统等多种智慧化养殖设备,可实现深远海无人养殖功能。   图为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内三文鱼收获场景。新华社记者李紫恒 摄   到达网箱后,王立宾和队友整理好装备,随即消失在水中。现场总调度胡宇泽一边指挥王立宾的潜水队做好水下布网,一边用对讲机协调网箱各岗位人员互相配合。   此时,海风已经达到六七级,海面上泛起了白浪,浪高接近2米。凛冽的寒风把胡宇泽的脸上刮出片片红印,他时不时用冻僵的手捂捂脸,抵挡一下刺骨的寒风。   图为工船上的工人正在拼接吸鱼管,准备收鱼。新华社记者李紫恒 摄   10时20分左右,随着工船上的吸鱼管伸到网箱指定位置,工船的吸鱼泵开始工作,三文鱼收获正式开始。   机器轰鸣声中,一群群三文鱼被吸上工船,经过鱼水分离器,被输送到作业间进行相关处理工序,然后工人将其放置到早已放满冰块的保温箱里,准备连夜送回陆地进行加工、销售。   从开始吸鱼,到40多条三文鱼装满第一箱,只用了约20分钟。   几十分钟后,工船甲板上已经有数十个保温箱装满了三文鱼。顾祺焕告诉记者,这些刚刚收获的三文鱼平均每条三四公斤,总共收获约5000尾,最快30多个小时就可以送达国内主要城市。   图为刚刚收获的三文鱼。新华社记者李紫恒 摄   “这批三文鱼是2024年6月移到网箱来养殖的。黄海冷水团水质好,养殖的三文鱼新鲜度更高,这是我们的优势。”顾祺焕说。   借助“深蓝2号”等一批更智能、更安全、更高效的海洋养殖装备设施,践行大食物观、向海洋要蛋白质的步伐正从近海逐步向深远海迈进。源源不断的海洋优质蛋白不仅满足了国人日常消费“吃饱”的需求,更成为民众美好生活“吃好”的需要。   据顾祺焕介绍,为深入开发海洋优质蛋白质,财金万泽丰公司主导,完成了三文鱼鱼卵孵化、苗种培育、成品鱼网箱养殖等技术探索,并在育种育苗、疫苗饲料、养殖装备、海上养殖、加工冷链、贸易销售等方面初步打通了全产业链。   此外,该公司还将三文鱼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开发出“国潮”三文鱼菜系,如徽菜三文鱼、鲁菜三文鱼、三文鱼水饺等“新中式”吃法,受到消费者喜爱。   中午12时,海风海浪更大了。在狂风中,海上的勇士们已开始第二次下网收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