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年会既温暖过冬又绿色低碳——山东今冬新能源供暖观察
金年会 新华社济南1月24日电 题:既温暖过冬又绿色低碳——山东今冬新能源供暖观察
新华社记者萧海川、张武岳
寒冬腊月,在山东德州武城县广运街道,道边沟渠中的水已结上了冰碴。但在广运街道居民宋保华的家里,坐下没几分钟,记者身上的羽绒服就穿不住了,墙上的温度计显示室内温度为26摄氏度。
“这个冬天,家里的地暖烧得可好嘞,白天只敢把阀门开一半,要不然烘得太热,人受不了。”56岁的宋保华说。
这么热乎的暖气,还是宋保华住进这个家十来年第一次遇到。老宋一家,之前依靠天然气壁挂炉采暖过冬。“一立方米天然气两块多钱,一个冬天要烧掉1000多立方米,室温也就20摄氏度上下。”老宋说。
2024年10月,宋保华所在的小区被纳入老旧小区供暖改造项目,家里用上了集中供暖。
“你知道新上的集中供暖,热源是啥不?”记者问到。
“知道,说是从地下抽水来供暖。”宋保华说。
山东德州武城县地热集中供暖的换热泵房,从地下汲取的地热水正在换热器中进行换热作业。新华社记者萧海川 摄
宋保华口中的抽水,是当地采集地热进行供暖的新方式。在武城县北环路附近,中国石油冀东新能源武城智控中心的大屏幕上,蓝色、红色等不同颜色管道组成一张复杂的管网图,供暖各类数据实时显示。泵房中多台热泵和换热器昼夜不停,烫手的地热水经换热作业后送向千家万户。
中国石油冀东油田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武城分公司经理郝文龙说,项目目前供暖面积260万平方米,年可节约标准煤5.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5万吨。
供暖事关民生。既要温暖过冬,又要绿色低碳。为此,山东各地采取的办法,不仅是地热。
与往年相比,泰安市宁阳县华丰镇6000余户居民温暖如故,热源却大有不同——从一块块燃烧的煤块变成了7公里外的工业余热。
“化工企业机器设备需持续降温,以往通过冷却塔直接对大气散热,造成热能和水资源双重浪费。”山东晋煤明升达化工有限公司是工业余热的主要供给单位,谈起此前的浪费,公司党委书记吴海玖遗憾地说。
如今,浪费少一分,效益增一分。高温冷却水的热能被送进了当地热力公司的供暖系统。“供水温度55摄氏度、回水温度40摄氏度,二者温差越大,说明越多热量送到百姓家里。”在宁阳县经开热力有限公司总调室内,总经理孙亚洲说。
记者了解到,山东热源结构持续优化,部分地区甚至将核能也纳入了供暖热源体系。
国家电投“暖核一号”核能供热工程。(采访对象供图)
摸着家中热乎的暖气片,烟台海阳市日升山水苑社区居民付秋凯说,自从用上核能供暖,家中温度在供暖季保持在25摄氏度以上,“之前从没想过,核电站除了发电,还能供暖。每平方米的取暖费降了1元,真是想不到的实惠。”
这里的热源,来自10余公里外海阳核电站国家电投“暖核一号”核能供热工程。工程抽取核电机组发电后的部分蒸汽为热源,在物理隔绝的情况下进行多次热量交换,最终通过市政供热管网将热量送到居民家中。过程中只有热量传递,没有物质交换,确保供暖安全可靠。
“暖核一号”核能供热运维工程师正在现场巡检。(采访对象供图)
从2019年至今,核能供热工程的功率从31.5MW升级至1134MW,供暖面积从70万平方米扩展到近1300万平方米,核能供暖从园区试点走向了跨市供应。“随着后续机组的建成投运,并结合周边地区取暖需求,核电站预计2026年可为青岛地区供暖,远期供热能力将达到2亿平方米,覆盖范围更广。”山东核电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非说。

金年会北盘江迎来“横竖都是第一”的新桥
金年会 新华社贵阳1月22日电(记者向定杰)北盘江,近年因桥梁跨越而声名鹊起。
2016年,滇黔两省交界处,因修建杭瑞高速而诞生的“北盘江第一桥”正式建成。其桥身全长1341.4米、主桥跨径720米、桥面距谷底垂直高度565.4米,一时赢得了“世界第一高桥”的称号。
2025年1月17日,北盘江上一座新的悬索桥成功合龙。它把长度、跨度、高度分别刷新到了2890米、1420米、625米,这就是花江峡谷大桥。
花江峡谷大桥,因选址在花江大峡谷而得名。其桥梁高度居世界第一、主桥跨径居山区桥梁跨径世界第一,被誉为“横竖都是第一”。
乘坐施工电梯,记者爬上262米高的大桥主塔眺望,只见峡谷深邃,云雾缭绕。北盘江,宛若一条丝带,蜿蜒在有“地球裂缝”之称的花江大峡谷中。
1月17日,花江峡谷大桥举行合龙仪式。新华社记者向定杰摄
记者在施工现场了解到,自2022年1月开工以来,已有2300多名工人先后参与这项“超级工程”的建设。
投资建设方贵州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韩洪举说,无论是从前期的规划设计、方案比选,到随后的桥梁施工、服务区建设,还是贯穿始终的材料选择、精细控制,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相关各方的团结协作、攻坚克难。
最高可达14级的瞬时风、超过40万立方米的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总重量逾2万吨的钢桁梁吊装……一个又一个难题的破解,饱含着建设者的心血和智慧。
“我们项目团队自主研发了大体积混凝土智能温控系统、超高混凝土泵送、轻型煅焊结构索鞍、大吨位智能缆索吊等技术,开展了超大跨径猫道抗风研究及山区峡谷风研究等,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确保大桥质量、推动行业进步。”花江峡谷大桥项目总工程师刘豪介绍。
1月17日,花江峡谷大桥配套建设的云渡服务区。新华社记者向定杰摄
开车走两个多小时盘山路才能穿越的峡谷,花江峡谷大桥建成通车后,开车只需约两分钟。
贵州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陈健蕾介绍,花江峡谷大桥是贵州六枝至安龙高速公路的关键控制性工程,这座大桥完全由国人自主设计、自主施工,并使用国产建材。
按照规划,今年下半年,花江峡谷大桥投用时,配套建设的云渡服务区、贵州北盘江流域桥梁展示中心、三叠纪地质主题展览、悬崖民宿酒店等设施也将同步建成运营。花江峡谷大桥,将打开“桥旅融合”的新实践。

金年会山东钻井工人:我们春节不“打烊”
金年会 “今天打到1300米了,这口油井还剩1700米,后天早上就能完成。除夕之前,我们还要再打两口油井;春节期间,还能再打一口!”20日傍晚,中国石化胜利石油工程公司黄河钻井40569钻井队党支部书记、平台经理李强结束巡视,一进值班室就直奔桌上的工期表,俯下身仔细查看。
“钻井工人没有节假日,一旦开钻就24小时不停歇,否则地底的淤泥可能埋住钻头,再启动就费劲了,还可能增加塌井的风险。”李强说,大家春节期间一切如常,只是年夜饭吃顿饺子。
一支“不停钻”的钻井队一年能打多少进尺?黄河钻井40569钻井队2024年在滨37北区给出的答案是10.65万米,这是中国石化成立以来钻井队年进尺的最高纪录。这支“中国石化金牌标杆基层队”,曾多次刷新中国石化不同井深钻井周期最短纪录。
李强(左)在查看施工图。新华社记者袁敏 摄
李强告诉记者,2019年以前一口井要打20多天,如今最短钻井周期已缩短至2.5天。钻井速度的提升不仅依赖“不停钻”的“石油精神”,还得益于设备的不断进步。
“走!穿戴好安全装备,我带你看看我们的‘新家伙’。”李强说。
夜幕已经降临,风声呜呜作响,盖过了不远处机器作业的声音。“旁边不远就是居民区和学校。我们弃用了轰隆隆响的柴油机,改用电力设备,还在重点区域建上隔音墙,实现降噪减排。”
“这是振动筛、这是泥浆泵……十几年前这些设备都得进口,如今全换成我们国产的了。”李强带着记者走进施工区、登上井架。一路见到的机器设备,他都如数家珍。
钻头是钻井作业的关键。“以前钻头不耐用,在高温高压的地下得频繁起钻换钻头;现在用的国产钻头,硬度和耐磨性大大提升,不用中途更换。”李强说。
黄河钻井40569钻井队在滨161-斜21井施工。(受访者供图)
再过几天,李强和员工们将在工地上度过又一个春节。“干这行21年了,只回家过了五六个春节,平时的节假日也基本都守在工地上。”李强提前给家里准备好了年货,也不忘提醒员工们安顿好家里。
24岁的见习技术员王义2023年7月参加工作。上个春节,队里给他批了5天探亲假;今年春节,他主动要求在工地值班,并提前给父母寄去了新年礼物。“虽然不能回家过年,但是坚守岗位让我很自豪。”王义笑着说。(记者袁敏)

金年会西南首例!10岁女孩植入无导线可回收心脏起搏器
金年会 新华社重庆1月15日电(记者周闻韬)近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血管科团队成功为一名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合并房室传导阻滞的患儿植入一枚新型心脏起搏器,与传统起搏器不同,这枚起搏器不仅无导线且可回收,这是西南地区首例儿童植入无导线可回收心脏起搏器,也是目前全国植入血管最细、年龄最小的患者。
图为医务人员正在手术中。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供图
10岁女孩可可(化名)出生后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8月龄时接受室间隔缺损外科修补手术。一年多前,可可开始出现活动量下降症状,且随着时间推移症状逐渐加重。“上楼梯或走路太久,孩子就会出现胸闷心悸、全身乏力等表现。”可可母亲说。经过检查,可可被确诊为室间隔缺损外科修复术后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血管科副主任吕铁伟主任医师介绍,房室传导阻滞属于心律失常的一种类型,是指心脏传导系统中,心房向心室的传导电信号的活动发生减慢或阻滞,导致心脏无法正常收缩和泵血。因此可可的心率明显低于同龄正常儿童,反复出现晕厥。“在动态心电图的检测中,我们发现这个孩子的平均心跳每分钟只有40几次,在夜间熟睡状况下,最低心跳每分钟只有36次左右。”吕铁伟说。
疾病严重影响着可可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看着可可反复出现晕厥却无能为力,可可的父母心急如焚。专家介绍,治疗可可疾病的根本解决方案是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而传统心脏起搏器包括一个起搏发生器和两条导线,需要通过切开皮肤将起搏发生器埋入胸部皮下,两条导线通过血管途径植入心腔,是一种有创的手术方式;同时起搏器平均使用寿命为7到8年,对于儿童患者需要多次更换,且更换时因起搏导线和血管粘连导致拔出困难,传统起搏器植入带来的诸多并发症,给患儿家庭带来困扰。
基于以上情况,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心血管科专家团队经过反复会诊和评估,决定为患儿植入无导线可回收起搏器。
图为无导线可回收心脏起搏器植入后影像图。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供图
据了解,该新型起搏器长度仅3.8厘米,直径6.5mm,重量仅2g,通过头端1.63mm的螺旋电极旋入心肌发挥起搏作用,为儿童患者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起搏治疗带来了更大的益处。与传统起搏器相比,其优点在于仅通过微创方式经股静脉将起搏器植入右心室,无需切开皮肤及导线;此外,该起搏器电池耗尽后亦可通过微创方式回收,使用寿命为17到20年。
今年1月9日,吕铁伟带领心血管科心律失常医护团队,经过一系列精细操作,将起搏器的输送系统置于右心室,然后将起搏器置于右心室间隔靠心尖处心肌内。“经过数次测试,起搏器的各项参数良好,起搏器成功植入患儿体内。术后,患儿的心率迅速恢复正常,各项生命体征平稳、恢复良好。”吕铁伟说。